-
行業(yè)資訊
INDUSTRY INFORMATION
近日,一則關于京東外賣配送規(guī)則的討論引發(fā)熱議。騎手抱怨平臺接單限制嚴苛,而消費者卻力挺這種"少而快"的模式,這場服務效率與從業(yè)者收益的博弈,折射出外賣行業(yè)亟待解決的供需矛盾。
京東外賣遭到騎手吐槽
在浙江杭州,有外賣騎手公開吐槽京東外賣的運營機制,稱經驗豐富的老騎手普遍不愿接該平臺的訂單。其核心矛盾在于:京東限制騎手同時接單量僅為4單,而其他主流平臺允許接單量高達十余單;同時配送時限設置較短,例如3-5公里范圍內的訂單,取貨后往往面臨配送時間不足的窘境。
這番言論卻意外引發(fā)消費者集體"反嗆"。社交平臺評論區(qū)涌現(xiàn)大量支持京東的聲音:"配送時間短不正說明效率高?我們終于能吃上熱乎飯了!""別的平臺哪怕商家就在隔壁小區(qū),騎手非要繞完十幾單才送來,飯菜早涼透了。"更有用戶現(xiàn)身說法:"難怪我的外賣總在幾百米外兜圈子,等送到時湯都凝成塊了。"
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這場爭論暴露出消費者對外賣行業(yè)"重數(shù)量輕質量"服務模式的長期不滿。當騎手為追求接單量而被迫"拼單繞路"時,外賣"即時送達"的核心價值正在被消解。部分網友犀利指出:"如果所謂老手都靠拖延送餐來賺錢,這個行業(yè)離消亡也不遠了。"
值得注意的是,京東這種"限單保時效"的做法,實際上形成了差異化服務競爭。在消費者日益重視用餐體驗的當下,能否吃到新鮮熱食已成為選擇平臺的重要標準。這場騎手收益與用戶體驗的拉鋸戰(zhàn),或許預示著外賣行業(yè)將迎來新一輪服務標準洗牌。
京東外賣采取"限單保時效"策略的原因
1.差異化競爭,主打"快而鮮"體驗
京東外賣作為行業(yè)后來者,若與美團、餓了么等巨頭拼單量、拼補貼,難以突圍。因此,京東選擇以"時效+品質"為核心賣點,通過限制騎手接單量,確保配送速度更快、餐品更新鮮,吸引注重用餐體驗的用戶。
2.優(yōu)化騎手配送效率,減少繞單損耗
傳統(tǒng)外賣平臺允許騎手同時接10單以上,但實際配送中,騎手往往因路線復雜、商家出餐慢等因素,導致訂單堆積、超時頻發(fā)。京東限制單量(如4單),讓騎手專注短距離配送,減少繞路時間,提升整體履約效率。
3.提升消費者信任,避免"涼飯困局"
許多用戶抱怨,其他平臺的外賣即使距離很近,也可能因騎手拼單繞路而延遲送達,飯菜變涼。京東通過縮短配送時間,確保用戶能吃到熱食,從而建立"靠譜外賣"的品牌認知。
4.降低騎手工作強度,優(yōu)化從業(yè)生態(tài)
部分外賣平臺的高接單量模式,導致騎手疲于奔命,甚至出現(xiàn)闖紅燈、超速等安全隱患。京東的限單政策雖減少騎手單次收入,但可能通過更高單價或補貼平衡,同時降低工作壓力,提升服務質量。
爭議點:騎手收入與平臺模式的平衡
盡管消費者叫好,但部分騎手認為單量限制影響收入。未來,京東需在"時效優(yōu)先"和"騎手收益"間找到平衡,例如通過動態(tài)加價、時段補貼等方式,讓優(yōu)質服務獲得更高回報。